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2月24日发表题为《马来西亚的决策者为何不将中国视为威胁?》的文章,作者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马来西亚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埃米尔扎·阿迪·赛义伦德拉。全文摘编如下:
我们该如何理解马来西亚坚称中国不对自己构成威胁的立场?
与邻国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一样,马来西亚也采取了避险做法,既希望美国促进地区稳定,又希望中国促进地区繁荣。然而,马来西亚两面下注的手法融合了一套独特的信条,让它在危及与北京关系的问题上显得更加谨慎。
首先,支撑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建构主义威胁观的是这样一种假设,即贴标签的做法会自我应验。正如马来西亚学者郭清水所言,这种观点可以追溯至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所说的一段话,“我们为什么要害怕中国?如果你认定一个国家是未来的敌人,那么它现在就会成为你的敌人——因为接下来他们会将你视为敌人,紧张关系就会出现”。
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地区行动采取淡化处理的态度,这是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螺旋理论影响。该理论认为,带有挑衅色彩的无心之举有可能将马来西亚拖入危机怪圈。对于大国调整对该地区战略的做法,如澳英美联盟,马来西亚的反应体现了它所奉行的观点:侵略招致侵略,并会在该地区引发军备竞赛。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网站2月20日刊登题为《一切不会很快结束——对未来12个月特别军事行动的预测》的文章,作者是克莱尔。全文摘编如下:
身处历史性政治剧变的中心很难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只能看到周围的震荡。但是,为什么会震荡,哪里会震荡,还会持续多久,当地缘政治的冲击最终结束时,什么会保持完整——这些都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畴。
俄罗斯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学术主任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不吝分享他的深刻见解。这位政治学者讲述了他对特别军事行动以及俄罗斯和世界未来的看法。
乌克兰已成演兵场
问:你如何评价特别军事行动目前的进展?乌克兰冲突的军事阶段在2023年甚至2024年都不会结束的可能性有多大?
答:很遗憾,我认为这样的可能性相当高。由于各种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冲突变得非常严重。事实上,乌克兰问题本身,它当然存在,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从所有迹象来看,乌克兰已经变成了一个演兵场,或者说,一个建筑工地,新的国际体系在这里塑造。对此已没有人再掩饰。但这样的过程是漫长而顽固的,猜测其一时的结果几乎是徒劳的。可能会有暂停,但不会太久。也许一年后可以再讨论这个问题。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法国《回声报》网站2月26日刊登题为《战争如何改变了欧洲》的文章,作者是政治学家多米尼克·莫伊西。全文摘编如下:
“欧洲时刻已经到来”:1991年,当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刚刚开始时,卢森堡外交大臣雅克·普斯表现出了这种必胜主义,时至今日仍是一个痛苦的警告,甚至是一个悲剧性的提醒。当这一时刻是战争而非和平时,若没有美国,欧洲能应付吗?
在经历了乌克兰战争的第一年后,我想起了雅克·普斯的话。人们很容易说出“北约时刻已经到来”,但肯定不是欧洲时刻。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显而易见的:在战争时期,一个防务组织自然比一个长期以来从根源上渴望首先把欧洲变成一个强大的民事实体的组织更为合适。但现实要复杂得多。
尽管有人会讽刺地提出批评,但2023年的欧洲的确比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前更像欧洲。一切都还不尽如人意,但欧盟国家之间的分歧比1991年至1992年巴尔干战争爆发或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时要小。
在巴尔干半岛,德国支持克罗地亚人的独立主张,而法国和英国最初支持塞尔维亚人捍卫的南斯拉夫联邦统一的愿望。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美国Z网2月26日刊登题为《欧盟研究承认西方在政治上与世界其他地区脱节》的文章,作者是本·诺顿。文章摘编如下:
由欧洲政府资助的一个精英智库开展的研究显示,尽管美国和欧洲的关系日益紧密,但西方在政治上与世界其他地区却越来越脱节。
由欧盟国家资助的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的这份报告承认,“美国的全球霸权”体系正迅速衰落,“全球南方”的许多人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多极世界”。
一系列民调得出的结论是,北约在乌克兰打的代理人战争“证实了美国力量对欧洲重新具有中心地位”,将西方团结在了美国的领导之下。不过报告指出,“西方力量得到的这种巩固出现在日益分裂的后西方世界”,“全球南方”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报告称:“说到希望看到的战争结果以及对美欧为何支持乌克兰的不同理解,西方与‘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着鸿沟。”
报告承认,即使乌克兰以某种方式打赢了北约与俄罗斯的这场代理人战争,“恢复美国领导的全球秩序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相反,“西方将不得不作为多极世界的一极生存下去”。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香港亚洲时报网站2月25日刊登题为《全球南方顶住压力,不愿与西方一道反对俄罗斯》的文章,作者为印度历史学家维贾伊·普拉沙德。文章摘编如下:
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带着简单的指令前来。该国财政部长耶伦说,二十国集团成员必须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必须拥护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
然而,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印度显然不愿意遵循美国的议程。该国官员表示,二十国集团会议不是政治会议,而是讨论经济问题的会议。
就像前一年的二十国集团巴厘岛峰会一样,参加2023年会议的二十国集团财政经济官员再次顶住西方要求孤立俄罗斯的压力,发展中大国(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南非)不愿背离它们的务实观点,即孤立俄罗斯正在危及全世界。
接下来的两次二十国集团峰会将在巴西(2024年)和南非(2025年)举行,它们将向西方表明,二十国集团平台不会轻易认同西方对国际事务的看法。
在刚刚结束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对我们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感到震惊”。他所说的“我们”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菲律宾商报》网站近日刊发题为《小马科斯总统面临的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的文章,作者是安娜·马仁乐。全文摘编如下:
这不是玩笑,但我们正处于1945年以来最危险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通胀已成为现实问题的世界。我们面临着一个全球经济衰退正在我们眼前展开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迫在眉睫的能源和粮食危机,而受影响最大的是像菲律宾这样的新兴经济体。
在全球范围内,乌克兰危机是美国及其北约盟友针对俄罗斯的混合代理人战争,导致了许多问题,包括通胀加剧和金融状况收紧。它对因新冠疫情本已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其后果不但由欧洲承受,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在承受。
菲律宾也许离乌克兰很远,但乌克兰正在发生的事情影响着包括菲律宾在内的所有国家。因此,我们必须从乌克兰危机中吸取教训。对菲律宾人而言,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会允许类似的军事危机或战争在亚太地区发生?
最坏的情况是,如果事情出了问题,亚太地区将爆发战争,菲律宾将遭受附带损害,并最终可能会遭遇与乌克兰相同的命运。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菲律宾吗?
参考消息2月27日报道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2月17日发表题为《“危机时刻”:外交政策专家和投资者在中国问题上存在分歧》的文章,作者是西玛·莫迪。全文摘编如下:
顶级外交政策专家在本周美国外交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对美中关系的状况深表忧虑。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说:“我想说,两国关系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危机时刻,如果两国都对自己的安全感更有信心,不把自己造成的问题归咎于对方,那就不会发生这种危机。”
,,以太坊块高度开奖(www.326681.com)采用以太坊区块链高度哈希值作为统计数据,以太坊块高度开奖(联博统计)数据开源、公平、无任何作弊可能性。联博统计免费提供API接口,支持多语言接入
然而,华尔街的战略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似乎不太担心地缘政治的连锁反应,而更关注北京预计在2023年出现的经济复苏。
美国高盛公司新兴市场跨资产策略研究主管马斯利对本网站说:“在中国,人们重点关注的仍是今明两年潜在的经济复苏——中国股市与新兴市场和全球股市的关联尚处于多年来的低点。”
马斯利指出,从估值角度来看,中国仍然比美国更具吸引力。
马斯利说:“标普500指数的交易价仅比2019年底(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低1%,而明晟中国指数与2019年底相比下跌了11%。这种下跌很可能反映了外国投资者对地缘政治的持续担忧。但我们认为,中国决策者的‘促增长’基调可能会使中国股市从这里开始反弹。”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月18日发表题为《西方在中国问题上不计后果地缺乏专业知识将使我们付出巨大代价》的文章,作者是英国牛津大学全球史教授、《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作者彼得·弗兰科潘。全文摘编如下:
在英国,我们距离(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口中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相去甚远。
很多事情都出现严重问题,这不足为奇。以中国为例,本学年,英国只有约300名本科生开始学习中文课程——对未来专业知识的这种浅薄与其说是愚蠢,不如说是不计后果。与此同时,在大学里学习俄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波斯语等语言的人数甚至低于学习中文的人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低得多。这可以通过向学习这些科目的本科生提供全额奖学金来解决——我多次向大臣们这样建议,却都无济于事。
当缺少具备对外交政策甚至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能和知识的专家时,出现灾难性的判断和政策错误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学者和专家也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正如物理学家布赖恩·考克斯所言:“你不一定是对的,但你比那些一辈子从未研究过它的人更有可能是对的。”吸取前车之鉴,提升能力必须是重中之重。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英国《卫报》网站2月22日发表题为《印度是全球重要参与者,但它有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文章,作者是 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荣誉教授努里尔·鲁比尼。全文摘编如下:
印度有望在中期内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它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而且还在增加),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中国的约四分之一,其经济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此外,印度在地缘政治方面的重要性只会增强。这一切要归功于印度总理莫迪实施了促进印度实现现代化并支持其增长的政策。
“印度制造”扼杀创新
然而,那个曾经推动印度经济增长的模式现在可能反而对其造成了制约。印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更多是微观的、结构性的,而不是宏观的或周期性的。
首先,印度已经转向一种由少数“国家领军企业”——实际上是大型、私营、带有寡头性质的企业集团——控制着相当大比例的旧经济的经济模式。
在某些方面,这种经济实力集中化的模式有利于印度的发展。由于有高质量的金融管理,以及较高的投资效率,印度的经济发展迅速。的确,印度的许多企业集团都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日本《产经新闻》2月26日刊登题为《美国媒体的“客观性”何在?》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是偶然,还是必然?让人惊诧的事情接连发生。
刚有前新闻人大胆建议美国媒体无须保持客观,又有知名主持人在节目中发表性别歧视言论。这些事件背后到底有无关联?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知名主播唐·莱蒙在2月16日的节目中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妮基·黑利“过了黄金时期”。
莱蒙因对保守派的辛辣批评而为人所熟知,他曾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希特勒相提并论。其此次言论因涉嫌性别歧视遭到众多反对。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美国几大媒体各具党派倾向性、不顾客观性的现状。
就在前不久,华盛顿又围绕媒体客观性展开争论。长年在《华盛顿邮报》担任执行编辑、现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的莱昂纳德·唐尼1月底刊文称,正是跨越客观性才能让媒体构筑起读者对其的信赖。
他表示,传统的客观主义指基本事实不能被个人信念和感情所曲解,这是白人男性的标准,在采访种族、女性、性少数者、贫富差距、气候变化等选题时容易陷入各种观点“面面俱到”的情况。他建议记者可以先摆出自己的价值观和看法,承担起政治活动家的责任。此番言论道出《华盛顿邮报》排斥保守主义、力推自由主义的真实倾向。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5日刊登题为《西方媒体关于乌克兰战争的叙述正在阻碍危机的解决》的文章,作者是香港大学亚洲国际经济研究院杰出研究员沈联涛。全文摘编如下:
在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当天,战争似乎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我们。
我主要在西方接受教育,在美中对抗使我认识到媒体具有扭曲对真实情况评价的力量后,我才意识到,我曾对自己的盲目视而不见。
西方在科学领域——科学重视客观事实——进步的支持下崛起,在全球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在通过激情、愤怒和恐惧的透镜看待事件时,客观科学事实就不存在了。
不可避免的是,俄乌冲突既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也是一场媒体的狂欢。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38年发表、记叙西班牙内战的早期作品《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中指出:“战争最可怕的特征之一是,所有的战争宣传,所有的尖叫、谎言和仇恨,都毫无例外地来自不参加战斗的人。”他还写道:“每个人都相信敌人犯有暴行,不相信自己一方犯有暴行,不愿费心去核查证据。”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日本《朝日新闻》2月25日刊登题为《以小规模合作推动20世纪体系与时俱进》的文章,作者是国际政治学者白石隆。全文摘编如下:
俄乌冲突意味着二战后建立起的国际秩序——20世纪体系出现了重大危机。
出于对二战的反省,在美国时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牵头下形成了20世纪体系。国际政治层面达成了“美国治下的和平”;国际经济层面,以稳定货币为目的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致力于自由贸易的关贸总协定体系。而在国内政治和国内经济层面则分别以自由民主、市场经济作为支柱。
这种秩序曾经历过数次重大变革。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场质变快速发生,此次俄乌冲突更引发了深刻的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社会的撕裂、美中对立激化、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等一系列导致世界体系陷入动荡的事件接连发生。此外,全球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比2000年和2020年就会发现,2000年时七国集团(G7)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所有发达国家合计更是占到约八成。20年后,发达国家占比仅剩55%,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总计已经占到45%。印太地区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国家、印度加起来占到35%以上,21世纪很明显已经是亚洲的时代了。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月22日刊发题为《美国对中国的双刃剑》的文章,作者是阿格达·帕拉·佩雷斯。全文摘编如下:
华盛顿对北京的技术限制措施可能促使中国发展自己的平行业态体系,同时加强中国的军事力量。
芯片已经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旋律中的一个重要音符。实现战略自主已经成为创新大国的巨大挑战之一,这些国家都在寻求确保技术转型的重要部件的供应。芯片既可用于商业,也可用于军事目的,正是因其具有军事用途,华盛顿一直在设法限制北京在此方面的技术进步。
过去40年里,制造业的专业化是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使中国成为先进大国的必要条件将是其逐步发展的技术能力。
最近20年来,中国一直在部署一项技术计划,以期能在商业设备、新技术、绿色能源方面实现创新能力,同时在军事技术的发展方面缩小与其他大国在武器工业上的差距。
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技术竞争仍在加剧,甚至导致最新芯片制造领域的战略自主权争夺不断升级。
因此,技术大国围绕战略自主权的地缘政治博弈愈演愈烈,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在全球数字舞台上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给自足的目标。各国所采取的战略是另一个问题。美国和欧盟愈发重视促进本地生产,这或将意味着,美欧将重新在全球技术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华盛顿的技术伙伴国联手对中国军事技术进展施加的限制,或将拖累这个亚洲巨人迈向自给自足的前进脚步。
ag区块链百家乐声明: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与www.allbetgame.us无关。转载请注明:这国为何对“中国威胁论”说不